本报体育评论员 李远帆
中超联赛第九轮战罢,积分榜上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在赛场边观察多时的笔者,却从一场场激战中品出了一丝异样,这种异样,并非源于某支球队的战术失误或个人能力的欠缺,而是指向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场上十一人之间的化学反应,或者说,是那种本应浑然一体的团队默契,具体到我们最为关注的男子国家足球队的骨干成员们,他们在联赛中的表现,给人一种强烈的观感:似乎彼此踢得比较陌生,联赛已进行到第九轮,这样的现象,确实不太应该。

这种“陌生感”并非空穴来风,它体现在进攻端屡屡失之交臂的传跑配合上,体现在防守时偶尔出现的站位重叠与补位不及时上,更体现在由守转攻那一瞬间的犹豫与思路不统一上,我们常常看到,一名球员已经启动前插,但持球队友的传球却送到了其身后;我们也时常目睹,在对方快速反击时,我们的防线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出现了明显的沟通空隙,这些细节,单独看来或许是偶然,但当它们在多场比赛中、由不同俱乐部的国脚级球员反复呈现时,便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国家队层面的战术理解与队友间的熟悉度,并未能通过联赛这个平台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究其原因,错综复杂,近年来联赛赛程密集,加上国家队集训、比赛以及不可避免的伤病影响,使得国脚们在不同阵容中频繁切换,他们本周可能在俱乐部执行高位逼抢,下周就要到国家队适应防守反击,战术指令的频繁更迭,无疑增加了球员适应与执行的难度,容易导致在场上出现瞬间的“思维空白”或反应迟缓,表现出来就是配合生疏。
球员在不同俱乐部承担的角色各异,在俱乐部可能是核心攻击手,拥有无限开火权和球权,到了国家队层面,或许需要更多参与防守、为队友做嫁衣,这种角色定位的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高质量的比赛去磨合,很容易在实战中产生脱节,A球员习惯性地等待队友套边,B球员却可能习惯于内切射门,这种基于俱乐部养成的“肌肉记忆”,在国家队集体环境中需要重新校准,而联赛第九轮仍显磕绊,说明校准过程并不顺畅。
我们必须正视,国家队组建模式与俱乐部长期磨合的本质不同,俱乐部球员朝夕相处,战术体系经过长期演练,默契是水到渠成,而国家队是短期集结,尽管有长期集训的传统,但其训练强度和比赛质量,与真刀真枪、节奏连贯的联赛相比,仍有差异,联赛本应是国脚们保持状态、演练国家队战术思想的延伸舞台,但现实是,联赛中的他们,似乎未能完全将国家队的战术要求内化并体现在俱乐部赛场上,或者说,国家队层面的协作要求,并未能无缝对接到联赛环境中。
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国家队而言,备战任何重要比赛,团队默契都是基石,缺乏默契,再精妙的战术也如同空中楼阁,球员们在场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与队友配合,而不是依靠本能和默契做出反应,这在高速、高强度的现代足球中无疑是致命的,这会直接导致进攻效率低下,防守体系脆弱,对于联赛本身而言,作为国脚主要锻炼平台的联赛,如果无法有效促进国脚之间的熟悉与协作,其为国家队输送人才、夯实基础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
我们也看到部分球队中的国脚之间,凭借在俱乐部的长期搭档,确实能展现出更好的默契,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来自不同俱乐部的核心球员,在有限的国家队集训之外,缺乏有效的“共同语言”培养途径,联赛第九轮,各队基本度过了赛季初的磨合期,战术打法和人员配置应趋于稳定,此时仍显“陌生”,不禁让人对接下来国家队比赛的即战力感到担忧。

解决这一问题,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从国家队建设的长远规划入手,国家队的战术体系应更加明确和稳定,并且尽可能让国脚们在俱乐部也能接触到类似或兼容的战术理念,这需要国家队教练组与俱乐部教练之间更深入的沟通与协作,或许可以探讨在非国际比赛日期间,组织国脚或国脚候选人员进行一些短期的、小范围的合练或战术研讨会,哪怕是通过线上形式,加深对战术的理解和彼此的习惯认知,在球员选拔上,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向配合更熟练的“组合”倾斜,以点带面,提升整体默契度。
中超联赛第九轮的战鼓已然平息,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国脚们在联赛中展现出的“陌生感”,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国家队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归化球员、聘请名帅,更在于细节的打磨,在于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个体真正凝聚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整体,联赛已过九轮,时间不等人,亚洲赛场的挑战近在眼前,若不能尽快消除这份“陌生”,我们在面对紧密配合、打法成熟的对手时,将何以自处?提升团队默契,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教练组的责任,更是所有足球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