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中超联赛已步入收官阶段,各支球队为最终排名展开激烈角逐,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离愁别绪,在这片竞技场的喧嚣之外,一个更为深沉、关乎未来的议题正悄然浮出水面,引发业界与球迷的广泛思考:在名帅崔康熙执掌的球队体系中,那些正值上升期的年轻才俊,他们的成长路径究竟该如何规划?知名体育评论人李璇近期提出的“如果崔康熙不打算用年轻球员,干脆都外租锻炼以免影响发展”的观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准地戳中了当前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痛点,这不仅是对某一支球队用人策略的拷问,更是对整个职业联赛环境下年轻球员生存与发展生态的深刻反思。
要深入探讨此议题,首先需审视崔康熙的执教哲学与用人偏好,这位韩国教头以其严谨的战术纪律、强调身体对抗和丰富经验著称,其执教生涯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即战力的高效使用和成熟体系的快速成型之上,这种风格在追求短期成绩、竞争异常激烈的中超环境中,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崔康熙需要快速整合资源,兑现球队的竞技目标,稳定更衣室,这使其在排兵布阵时,倾向于信赖经验丰富、执行力强、心理素质稳定的资深球员,年轻球员固然充满潜力,但其技术可能尚显毛糙,比赛经验匮乏,对抗中容易吃亏,战术理解与执行力也需要时间打磨,在争分夺秒的联赛压力下,给予大量年轻人持续的实战机会,无疑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成绩风险,崔康熙在用人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实乃其执教逻辑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硬币总有另一面,过度依赖老将、压缩年轻球员成长空间的策略,其潜在代价不容小觑,从俱乐部长远建设角度看,人才梯队的断层是致命的,一旦当前的核心阵容老化或出现伤病潮,若无合格的年轻血液及时补充,球队竞争力将面临断崖式下跌的风险,更宏观地看,这与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呼吁的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队竞争力的战略方向存在张力,年轻球员的黄金成长年龄转瞬即逝,若长期枯坐冷板凳,缺乏高质量比赛的锤炼,不仅技术能力会停滞不前,更可怕的是比赛感觉、自信心和进取心会逐渐消磨,正如李璇所指出的,这种“储备”若无法转化为“即用”,实质上是对宝贵青春资源的浪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外租锻炼”的价值被凸显出来,将其简单理解为“弃用”或“流放”是片面的,相反,一个设计科学、目标明确的外租计划,恰恰可能是对年轻球员最负责任的培养方式,对于暂时无法在崔康熙体系中获得稳定出场时间的潜力新星,寻找一个适合其技术特点、能够提供充足比赛时间的平台至关重要,低级别联赛、或战术风格兼容、急需相关位置球员的其他顶级联赛球队,都可以成为理想的“练级”之地,在这些环境中,年轻球员能够通过真刀真枪的联赛积累经验,适应不同的战术打法,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甚至承担起更重要的球队责任,这种在实战中获得的成长,是预备队联赛或日常训练无法完全替代的。
成功的案例在中外足坛不胜枚举,欧洲众多豪门俱乐部都拥有成熟完善的球员外租体系,将年轻才俊送往不同风格的联赛接受锻炼,待其羽翼丰满后再召回或出售,形成了良性循环,近邻日本J联赛,其球员在国内外的流动也非常频繁,年轻球员通过租借或转会获得机会已是常态,反观中超,虽然近年来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但系统的、成规模的、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外租管理机制仍显薄弱,很多时候,外租决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对接收球队战术风格、教练水平、培养意愿的细致评估,也缺少租借期间的跟踪指导与阶段性评估,导致外租效果大打折扣。
李璇的建议核心在于“主动性”和“系统性”,它呼吁俱乐部管理层不能被动地等待年轻球员在有限的机会中“自证其身”,也不能将外租视为简单的“人员分流”,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基于长期发展规划的青年才俊评估与培养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对队内每位年轻球员的能力特点、发展阶段进行精准评估;与主教练崔康熙保持密切沟通,明确其短期战术需求与长期建队思路中年轻球员的定位;主动出击,为需要比赛时间的球员寻找最匹配的外租俱乐部,并设定明确的成长目标;在外租期间保持技术跟踪与生活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租借期满后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其是回归融入一线队、继续外租还是进入转会市场。
这无疑对俱乐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球探体系、数据分析和球员发展部门的协同运作,需要与众多国内外俱乐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网络,更需要决策层具备超越短期成绩压力的战略耐心,将年轻球员“一刀切”地外租并非良策,关键是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对于极少数天赋异禀、已具备即战力的新星,或许应尽力在队内为其创造空间;对于多数需要比赛积累的球员,则需大胆放手,为其寻找合适的舞台。

崔康熙作为球队战绩的直接负责人,其成绩压力可想而知,但一位真正伟大的教练,其遗产不仅在于赢得的奖杯,也在于为球队未来奠定的基础,或许,他可以在坚持自身战术理念的同时,探索如何在训练中更具针对性地点拨年轻人,在特定比赛(如杯赛、某些联赛场次)中给予他们更有计划的信任,并将球员的外租与发展纳入其整体的球队建设考量中,与俱乐部管理层形成合力。

李璇的建言绝非对崔康熙执教能力的否定,而是基于对中国足球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发出的一次及时而必要的提醒,在竞技体育残酷的胜负世界之外,如何悉心浇灌希望的幼苗,关乎一支球队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足球的未来图景,是将年轻球员的才华禁锢于板凳席上任其蒙尘,还是大胆地将他们送往更广阔的天地淬火成钢?这不仅是摆在崔康熙和俱乐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更是检验中国足球职业化程度与长远眼光的一块试金石,当青春的活力与经验的沉稳能够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或许才是球队乃至中国足球真正走向成熟与强大的开始。